生物核心概念整理2(遗传与进化)
中心主线:
基因的本质 → 基因的功能 → 基因在传递中的规律 → 基因的改变 → 生物进化的本质
第一章:遗传因子的发现(孟德尔遗传定律)
本章是遗传学的基石,从个体水平揭示遗传规律。
基本概念
- 性状: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。
- 相对性状: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。
- 自交、杂交、测交:重要的交配方式。测交可用于验证遗传定律和推测未知个体的基因型。
- 显性性状 vs. 隐性性状
- 基因型 vs. 表现型:表现型 = 基因型 + 环境条件。
孟德尔定律
- 分离定律(基因的分离定律)
- 核心内容:在生物的体细胞中,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,不相融合;在形成配子时,成对的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,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,随配子遗传给后代。
- 实质: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,同源染色体分离,其上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。
- 适用条件:真核生物有性生殖、细胞核遗传、一对相对性状。
- 自由组合定律(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)
- 核心内容: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;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,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,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。
- 实质: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,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,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,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。
- 适用条件:真核生物有性生殖、细胞核遗传、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且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。
- 分离定律(基因的分离定律)
第二章: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
本章将抽象的“遗传因子”具体化到染色体上,建立了细胞学基础。
减数分裂
- 概念: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,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。
- 特点:染色体只复制一次,细胞连续分裂两次。
- 过程:
- 减数第一次分裂:
- 间期:染色体复制。
- 前期I:同源染色体联会,可能发生交叉互换。
- 中期I: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。
- 后期I:同源染色体分离(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),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。
- 末期I: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。
- 减数第二次分裂:类似有丝分裂,着丝粒分裂,姐妹染色单体分开。
- 减数第一次分裂:
- 结果:形成生殖细胞(精子或卵细胞),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。
遗传定律的细胞学解释
-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(萨顿的假说,摩尔根实验证明)。
-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:同源染色体的分离。
- 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: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。
伴性遗传
- 概念: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,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。
- 常见类型:
-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:如红绿色盲、血友病。 女病父子必病
- 特点:男性患者多于女性;交叉遗传(男传女,女传男)。
-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: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。 男病母女必病
- 特点:女性患者多于男性;具有连续遗传现象。
- 伴Y染色体遗传:外耳道多毛症。
- 特点:传男不传女。
-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:如红绿色盲、血友病。 女病父子必病
第三章:基因的本质
本章从分子层面揭示基因是什么。
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
- 证据:
-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(格里菲斯):提出“转化因子”。
-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(艾弗里):证明DNA是遗传物质,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。
-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(赫尔希、蔡斯):进一步确证DNA是遗传物质。
- 证据:
DNA的分子结构
- 基本单位:脱氧核苷酸(由一分子磷酸、一分子脱氧核糖、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)。
- 空间结构:双螺旋结构(沃森、克里克提出)。
- 主链: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,排列在外侧。
- 内侧:碱基通过氢键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(A=T,G≡C)连接成碱基对。
DNA的复制
- 时期: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。
- 方式:半保留复制。
- 条件:模板(DNA母链)、原料(4种脱氧核苷酸)、能量(ATP)、酶(解旋酶、DNA聚合酶等)。
- 特点:边解旋边复制。
- 意义: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,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。
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
- 基因是DNA的功能单位。
- 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。
-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。
第四章:基因的表达
本章揭示基因如何指导生命活动。
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
- 转录:
- 场所:细胞核。
- 模板:DNA的一条链。
- 过程:以DNA为模板,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。
- 关键酶:RNA聚合酶。
- 翻译:
- 场所:细胞质的核糖体上。
- 模板:mRNA。
- 运载工具:tRNA(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特定氨基酸)。
- 过程:mRNA上的密码子(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)被tRNA识别,将氨基酸连接成多肽链。
- 中心法则: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。
- 核心:DNA → RNA → 蛋白质
- 补充:RNA → DNA(逆转录),RNA → RNA(RNA复制)
- 转录:
基因对性状的控制
- 直接途径: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(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)。
- 间接途径: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,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(如白化病)。
第五章: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
基因突变
- 概念: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、增添或缺失,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。
- 特点:普遍性、随机性、低频性、多害少利性、不定向性。
- 意义: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,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,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。
染色体变异
- 结构变异:缺失、重复、易位、倒位。
- 数目变异:
- 个别染色体增减(如21三体综合征)。
- 染色体组倍增减:
- 染色体组: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,形态功能各不相同,但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、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。
- 单倍体: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。
- 二倍体/多倍体:由受精卵发育而来,体细胞含有两个/三个及以上染色体组。
- 多倍体育种: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,抑制纺锤体形成,使染色体数目加倍。
人类遗传病
- 类型:单基因遗传病、多基因遗传病、染色体异常遗传病。
第六章:生物的进化
本章从种群层面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。
现代生物进化理论
-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。
-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。
-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。
-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。
- 物种: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。
- 隔离:地理隔离 → 生殖隔离(标志新物种形成)。
核心概念
- 基因库: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。
- 基因频率: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,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。
- 共同进化:不同物种之间、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。
【核心概念总结与易错提醒】
- 逻辑链条:染色体行为(减数分裂)→ 遗传定律 → 基因本质(DNA)→ 基因功能(表达)→ 基因变化(变异)→ 进化结果。
- “三个水平”的对应关系:
- 个体水平:遗传定律(性状的传递)。
- 细胞水平:减数分裂、染色体变异。
- 分子水平:DNA的结构与复制、基因表达、基因突变。
- 易错点:
- 算概率时,看清是“生一个孩子”的概率还是“生出的孩子中”的概率。
- 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综合判断。
- DNA复制、转录、翻译过程的模板、原料、产物、场所易混淆。
- 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(密码子简并性等)。
-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,不是个体。
-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,不是地理隔离。
学习必修二,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,多做图解和分析,将抽象的遗传和进化过程形象化,特别是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的联系、中心法则的流程等。祝你成功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奥秘!
本文主要由DeepSeek - 探索未至之境创作,人为修改、添加部分内容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折风的小站!
评论

